徐世杰 发表于 2020-10-29 22:08:34

组织及热处理工艺求助

本帖最后由 徐世杰 于 2020-10-29 22:08 编辑


图示零件为驾驶室门锁连杆,使用过程中断裂。断口表面0.2mm范围为沿晶断裂,内部为韧窝断裂。组织如图:
已知:零件板厚1.7mm,距表面0.2mm处硬度460HV,心部硬度110HV。其余信息皆不知。
求助:1.第3张图组织构成?
         2.图示金相组织采用何种热处理工艺?
         3.第5张图球形组织是什么组织及如何形成的?
         4.断口在折弯处,组织较未折弯处组织粗大,是何原因?

dzkyx1314 发表于 2020-10-29 22:08:35

本帖最后由 dzkyx1314 于 2020-11-26 07:15 编辑

徐世杰 发表于 2020-10-31 21:48
感谢您的回复!
该零件为门锁一连杆,按理来说受力不大;出调查方案的上级压根没让检测硬度,上级认为零 ...

1.心部这么多铁素体很好理解,因为产品冷冲压板的碳含量很低,渗碳淬火(或者碳氮共渗)由于渗碳层原因,选择的温度都不会太高,所以除了表面渗层之外,心部基本上都是铁素体;
2.你说的变形,我自己也有类似的产品,就低温碳氮共渗,变形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大,至于产品结构差异别人能做出来,肯定是有办法的;
3.关于变形的R角组织粗大,这个涉及变形比和晶粒极急长大的对应关系,R角晶粒长大了,强度和韧性必然下降,这对于你整个产品的使用来说是不利的;

183222009 发表于 2020-10-30 08:03:23

1、白色的是铁素体,黑色为回火屈氏体+贝氏体。
2、这个零件用大概是经过冷轧板冲压成型后渗碳淬火+中温回火等工艺流程。
3、是回火屈氏体+贝氏体。低碳钢渗碳层与心部组织过渡层含碳量高处为此组织,底者为铁素体。
4、折弯处受热比较充分,渗碳面比较大,高碳比较容易过热。或者原材料本身就存在晶粒大小差异。
此零件用冷轧板可能本身选材就有一定风险。个人觉得这个用中碳钢冲压成型后用调质处理质量比较有保证。

dzkyx1314 发表于 2020-10-30 11:00:39

渗碳淬火+接近中温回火,因为产品江薄,打0.2的硬度不能代表实际硬度。可以考虑技术要求和实际结果的差异,因为之前看到过类似产品,很多人用280-300℃回火,我当时就在想,为什么要把硬度定到这个区间去回火。

徐世杰 发表于 2020-10-31 21:18:32

183222009 发表于 2020-10-30 08:03
1、白色的是铁素体,黑色为回火屈氏体+贝氏体。
2、这个零件用大概是经过冷轧板冲压成型后渗碳淬火+中温回 ...

感谢您的回复!还是有较多疑惑。
1.具体是哪一类贝氏体?
2.如果是渗碳淬火的话,零件很薄,为何心部如此多的铁素体?
3.主要是想了解为何组织是圆形的?正常情况下边界是直线。
4.未折弯处组织细小均匀,推测原材料组织应该无问题。折弯处组织粗大应该另有原因。
选材方面,用冷轧板的风险主要指哪些方面?

徐世杰 发表于 2020-10-31 21:48:26

dzkyx1314 发表于 2020-10-30 11:00
渗碳淬火+接近中温回火,因为产品江薄,打0.2的硬度不能代表实际硬度。可以考虑技术要求和实际结果的差异, ...

感谢您的回复!
该零件为门锁一连杆,按理来说受力不大;出调查方案的上级压根没让检测硬度,上级认为零件无热处理,无硬度要求,只是做了表面镀锌。所以只让查找断裂起点及检测折弯处有无晶粒被拉长长大。
断口观察时看到表层沿晶断裂还一度理解不了,金相检查时才发现是淬火回火组织,随即检测的次表面硬度。
零件为供应商采购的日本件,日本厂家拒不提供任何零件信息,所以无法判断结果和技术要求的差异。
请问如果是渗碳淬火,心部为何如此多的的铁素体?而且零件冲压后折弯变形,零件本身很薄,淬火变形岂不是很大。

申兴一 发表于 2020-11-1 06:45:53

徐工这个零件我做过,一般日本会采用SUPP材料进行加工。工艺是渗碳淬火,要求折90度不断。工艺比较特殊,希望不要从常规角度考虑。

徐世杰 发表于 2020-11-1 14:19:57

组织及热处理工艺求助

申兴一 发表于 2020-11-1 06:45
徐工这个零件我做过,一般日本会采用SUPP材料进行加工。工艺是渗碳淬火,要求折90度不断。工艺比较特殊,希 ...

申工您好,感谢分享!能否介绍一下该零件的热处理技术要求?
该件检测到的心部硬度并不高,零件进行过镀锌处理。
如果只是要求表面硬度及浅层深,软氮化也能达到要求,而且软氮化自身耐腐蚀效果较好,为何不能用氮化?

183222009 发表于 2020-11-2 07:35:04

市面是一般用途的冷轧板杂质含量较高,质量比较不稳定。
东西比较薄,如果你要将其渗透还不如直接用中高碳钢。
此零件要求的整体的力学性能而不是表面的力学性能,所以碳氮共渗没什么意义。

jiangshan 发表于 2021-6-14 00:09:19

此零件可能是冲压后经喷丸处理,表面薄层被加工硬化,且有压应力,有利。这也符合日本人的风格。

jiangshan 发表于 2021-6-14 00:14:20

此工件可能是冲压后经喷丸处理,表面形成薄加工硬化层,内有压应力,有利。此工艺也符合日本人的风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组织及热处理工艺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