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10434|回复: 25

[求助] H13热锻模硬度不均匀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3-1-27 09: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shenfuhai 发表于 2013-1-26 20:15
晶界上的那些白条状及晶内的粗白条组织就是贝氏体。

若是高碳高合金钢,看不清针状羽毛;中碳中合金钢,针状羽毛较清楚;低碳低合金钢,羽毛很清楚,针粗。一般不穿晶,只在一个晶粒内。 上贝氏体的渗碳体是以片状分布在界面,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材料的塑性和韧性。

以上资料是网上搜索的,H13属于高合金钢,看不清针状羽毛;是否可以判断上面沿晶贝氏体和晶内贝氏体为上贝氏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21: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模具小,一般在10公斤左右,一般是磨损失效,很少有开裂的,所以我们做的硬度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3 21: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将小试样在小型电阻炉上用590-610度(因为电炉温控比较差,上下升降比较大)回火3.5小时,结果试样硬度只有41HRC了。试样腐蚀时间也缩短至30秒,(因为原来试样腐蚀要200秒左右),能判断为回火不充分吗?

以下为回火后的组织
200倍

200倍

200倍

400倍

400倍

400倍

400倍

从回火后的金相组织上看,应该为上贝氏体组织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46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3-2-6 22: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工客气了。互相探讨,共同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08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3-2-4 10: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3个这样的模具,一个使用12000个磨损失效,一个8000个磨损失效,还有一个3000个就变形,磨损失效了。
检测硬度,高寿命的模具比较均匀51HRC。
低寿命的检测硬度不均匀,一头在49HRC,一头只有43HRC,43RHC的占大部分模具,”.......
我有几点疑问:
1、低寿命的硬度检测结果是使用后还是使用前的?
2、43HRC的硬度一头磨损量是否确定比49HRC一头磨损量大?
3、43HRC和49HRC的硬度在模具型腔的哪一头?
4、可确定硬度检测符合规范,即值得别人肯定吗?

“今天将小试样在小型电阻炉上用590-610度(因为电炉温控比较差,上下升降比较大)回火3.5小时,结果试样硬度只有41HRC了。试样腐蚀时间也缩短至30秒,(因为原来试样腐蚀要200秒左右),能判断为回火不充分吗?”
这里也有几点疑问:
1、“小试样”取自哪个模具的哪个部位?
2、“小试样”原来硬度值是多少?
3、从腐蚀时间缩短,似乎可说明回火不充分,可惜,你实际回火温度肯定高出正常的回火温度了,使硬度值下降很多,又变得证据不足。你可否重新取样,重新测定试样硬度值,再试验回火,确保硬度值不要衰减,若稍有上升的话倒是可以的,再结合腐蚀时间的长短,可以确定模具热处理回火是否充分的证据。

当然,上面都是仅仅针对热处理效果对该模具耐磨损的影响,其实,若可以,还应多多收集使用情况,综合考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46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3-1-27 17: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楼上图片而言,那些晶粒内部拿细细的白针,个人认为是下贝;

在h13料中上贝也会经常出现,但是形态不如中、低碳钢的形态更逼近羽毛状;并且形态随钢材成分偏析程度而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1: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shenfuhai 发表于 2013-2-5 22:25
如果能够排除回火温度偏高的影响,仅仅回火3.5小时后,样品就很容易腐蚀,那么个人认为是明显回火不足。能 ...

    今天将小试样在小型电阻炉用570-590度回火2小时,炉温降至500度出炉水冷,检测硬度比原来硬度降0.5-1HRC,然后做金相,腐蚀25秒,在显微镜下白针比较明显,应该为上贝氏体组织。
200倍

200倍

200倍

200倍

400倍

400倍

400倍

400倍

感谢shenfuhai师傅的精心指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2-4 11: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楼主提供淬火工艺/,淬火工件摆放位置/淬火设备/回火工艺/回火设备/验收模具时的硬度情况/模具服役的条件。
如果没有这些资料,则所有分析都是纸上谈兵,无任何意义.
我在一家锻压厂做过热处理,现场出了问题,都是往热处理一推了事,我怎么解释都没用。最后我把老板拉到现场去看,老板当场就火了,下令整改后,模具寿命提高了许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22: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渡高速钢 发表于 2013-2-5 09:08
很高兴看到你的详细回复,现谈一点我个人看法及意见,供参考:
1、该模具的早期磨损一定是在型腔尺寸上 ...

1、该模具的早期磨损一定是在型腔尺寸上产生变化,故一开始研究这个磨损时,就应该细细测量一下,或者用产品样扣入型腔,观察磨损量主要表现在何处;并配合照片记录,为后续分析和讨论保留依据
2、确定磨损量最大处后,先肉眼仔细观察磨损型腔表面的状态,或用放大镜,或用体式显微镜观察,表面有无异常——磨损表面常常表现如微小剥落坑、接触疲劳形成的凹坑等;同样无论有无,都应该拍下照片,真实记录;
3、切割取样,做相关检查(主要是金相检查、硬度检查、成分检测等),——试样可分别在磨损量最大处,边缘,或者其他部位,进行金相组织和硬度值同时比对。更可以利用公认寿命正常的模具上对应部位取样比对;
4、做好以上材料方面相关的基础检测,利用数据分析;
5、同时,也必须时刻关注模具的实际使用环节信息收集;
6、最终,综合分析导致模具磨损失效的主、次原因。

以上问题取样比较难,因为我不是生产厂家,不能了解具体情况,只是听客户单方面描述的使用情况及使用寿命。
因为我是模具钢供应商,客户采购了2家供应商的材料,进行了寿命对比,对方的模具做出来使用寿命比较稳定,我的很不稳定,至于模具使用情况,应该是平等的,相同的使用环境下进行对比。

另:楼上有朋友认为,本案模具的金相组织中出现贝氏体组织,是值得推敲的一件事。
     H13钢属于中低碳高合金的耐热钢,用作热作模具使用,最终热处理前要求锻造比充分,并经球化退火,做好充分的预备组织。在奥氏体化加热过程,因合金元素多,材料导热性较差,加热需要缓慢加热,避免加热使产生裂纹;高温及保温时间的控制在不过热的前提下,需要合金元素充分固溶;因淬透性高,淬火后,获得的组织是马氏体+残余奥氏体(一般30%以上),所以,第一次回火要及时,使马氏体析出弥散颗粒的碳化物,成回火马氏体组织,同时消除淬火组织应力,使残余奥氏体能继续组织转变成马氏体(尤其是第一次回火空冷至室温过程),之后,需再回火,如此多次,直至残余奥氏体全部转变成回火马氏体,并使原本固溶的合金元素形成大量弥散分布的碳化物,使材料获得一定的耐热性能。
     但H13材料中出现贝氏体组织,目前,至少我是第一次听说。本案中,部分色泽较白的区域的组织,我个人认为,有可能是奥氏体化过程中,合金元素原子和碳原子的相互扩散不够充分,虽然已经形成奥氏体,但成分偏析依然多少存在。使最终金相面上呈现色泽深浅不一的形态。
     是否如此,还望论坛的朋友多多探讨此事。
呵呵~~~~~~H13钢热处理冷速过缓,会形成贝氏体组织的,有文献参考

非常感谢西渡高速钢回复了这么多,这个问题分析起来比较难,原因来自多方面,还是不断的试验,使用才能出结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46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3-2-5 22: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台州大发模料li 发表于 2013-2-3 21:50
今天将小试样在小型电阻炉上用590-610度(因为电炉温控比较差,上下升降比较大)回火3.5小时,结果试样 ...

如果能够排除回火温度偏高的影响,仅仅回火3.5小时后,样品就很容易腐蚀,那么个人认为是明显回火不足。能知道,热处理厂最后一次的回火温度是多少吗?你补充回火,最好采用热处理最后一次的回火温度,我认为你的补充回火温度有点高。

从再次回火的金相图片看,组织形态已经比原来清晰很多,白色针状的,是贝氏体;那些近似板条或块状,或者已经模糊化的块或条为回火马,或称作索氏体。在这个硬度状态的回马和索氏体在金相形态上很难区分开。以上仅为个人理解,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4 21: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渡高速钢 发表于 2013-2-4 10:33
“3个这样的模具,一个使用12000个磨损失效,一个8000个磨损失效,还有一个3000个就变形,磨损失效了。
检 ...

1、低寿命的硬度检测结果是使用后还是使用前的?
答:使用后的。
2、43HRC的硬度一头磨损量是否确定比49HRC一头磨损量大?
答:磨损量差不多吧。
3、43HRC和49HRC的硬度在模具型腔的哪一头?
答:不是在模具型腔处测的,当然型腔处与1000多度的工件接触,已出现回火软化,硬度大概在34HRC。
4、可确定硬度检测符合规范,即值得别人肯定吗?
答,用台式洛氏硬度计测的,应该没用问题。

1、“小试样”取自哪个模具的哪个部位?
答:模具顶端缺口处。
2、“小试样”原来硬度值是多少?
答:经抛光后测硬度49HRC。
3、从腐蚀时间缩短,似乎可说明回火不充分,可惜,你实际回火温度肯定高出正常的回火温度了,使硬度值下降很多,又变得证据不足。你可否重新取样,重新测定试样硬度值,再试验回火,确保硬度值不要衰减,若稍有上升的话倒是可以的,再结合腐蚀时间的长短,可以确定模具热处理回火是否充分的证据。
答:嗯,可能是电炉跑温了,但也改变不了金相中的贝氏体组织吧。今天把整块模具送热处理厂回火了,要等明年才能拿回,再等结果吧。

我是认为组织中应该为上贝氏体,这种组织机械使用性能没有马氏体组织好。回火不充分可能导致碳化物析出不充分,对模具磨损不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4 21: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wyj_8407 发表于 2013-2-4 11:42
请楼主提供淬火工艺/,淬火工件摆放位置/淬火设备/回火工艺/回火设备/验收模具时的硬度情况/模具服役的条件。 ...

热处理因为是外面加工的,没办法提供,现在只是想看金相查热处理问题。
模具是在160吨摩擦压力机上使用的,使用前经过预热,应该没用问题,冷却是用石墨水喷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08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3-2-5 09: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渡高速钢 于 2013-2-5 09:14 编辑
台州大发模料li 发表于 2013-2-4 21:02
1、低寿命的硬度检测结果是使用后还是使用前的?
答:使用后的。
2、43HRC的硬度一头磨损量是否确定比 ...


很高兴看到你的详细回复,现谈一点我个人看法及意见,供参考:
1、该模具的早期磨损一定是在型腔尺寸上产生变化,故一开始研究这个磨损时,就应该细细测量一下,或者用产品样扣入型腔,观察磨损量主要表现在何处;并配合照片记录,为后续分析和讨论保留依据
2、确定磨损量最大处后,先肉眼仔细观察磨损型腔表面的状态,或用放大镜,或用体式显微镜观察,表面有无异常——磨损表面常常表现如微小剥落坑、接触疲劳形成的凹坑等;同样无论有无,都应该拍下照片,真实记录;
3、切割取样,做相关检查(主要是金相检查、硬度检查、成分检测等),——试样可分别在磨损量最大处,边缘,或者其他部位,进行金相组织和硬度值同时比对。更可以利用公认寿命正常的模具上对应部位取样比对;
4、做好以上材料方面相关的基础检测,利用数据分析;
5、同时,也必须时刻关注模具的实际使用环节信息收集;
6、最终,综合分析导致模具磨损失效的主、次原因。

    当事人会有承担责任之虑,往往在分析过程,有意无意地偏向一方做检测分析,这在失效分析过程是首先要避免的。无论是何方的当事人,在参与分析中,需跳出界外来思考,倡导为事件找出主要原因的指导思想很重要。
    楼主在上述分析过程中,只看材料热处理组织是否正常,无可厚非,只是,若只分析热处理组织,来获得模具磨损失效的看法,是经不起外人的评判,更不会得到他人的认可。
    也许,这次模具早期磨损的分析工作最终会不了了之,但后续,肯定会有类似的早期磨损,望楼主好好把握机会,获得有价值,能使人心服口服的分析结论。

另:楼上有朋友认为,本案模具的金相组织中出现贝氏体组织,是值得推敲的一件事。
    H13钢属于中低碳高合金的耐热钢,用作热作模具使用,最终热处理前要求锻造比充分,并经球化退火,做好充分的预备组织。在奥氏体化加热过程,因合金元素多,材料导热性较差,加热需要缓慢加热,避免加热使产生裂纹;高温及保温时间的控制在不过热的前提下,需要合金元素充分固溶;因淬透性高,淬火后,获得的组织是马氏体+残余奥氏体(一般30%以上),所以,第一次回火要及时,使马氏体析出弥散颗粒的碳化物,成回火马氏体组织,同时消除淬火组织应力,使残余奥氏体能继续组织转变成马氏体(尤其是第一次回火空冷至室温过程),之后,需再回火,如此多次,直至残余奥氏体全部转变成回火马氏体,并使原本固溶的合金元素形成大量弥散分布的碳化物,使材料获得一定的耐热性能。
    但H13材料中出现贝氏体组织,目前,至少我是第一次听说。本案中,部分色泽较白的区域的组织,我个人认为,有可能是奥氏体化过程中,合金元素原子和碳原子的相互扩散不够充分,虽然已经形成奥氏体,但成分偏析依然多少存在。使最终金相面上呈现色泽深浅不一的形态。
    是否如此,还望论坛的朋友多多探讨此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4 11: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条件不充分,很难判断。
以我的经验,很有可能是锻压过程中,工件停在模具上的时间太长(这种种情况我见过多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1: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wyj_8407 发表于 2013-1-24 11:45
楼主条件不充分,很难判断。
以我的经验,很有可能是锻压过程中,工件停在模具上的时间太长(这种种情况我 ...

工件停留时间太长,也就型腔局部降温吧。热锻模型腔一般都回火了的,检测了高寿命的那块模具型腔硬度34HRC,模块边缘是51HRC,现在问题是这块短寿命的模具测量边缘和背面,还是偏低不均匀。我要求热处理厂是48到52HRC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4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13-1-24 15: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台州大发模料li 发表于 2013-1-24 11:57
工件停留时间太长,也就型腔局部降温吧。热锻模型腔一般都回火了的,检测了高寿命的那块模具型腔硬度34HR ...

这应该是热处理的问题,加热不充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4 16: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模具使用前测过硬度吗?
H13是很容易淬硬,除非堆在一起般淬火,一般情况下硬度是均匀的。
这么小的模具,硬度差这么大,应该与加热不均匀无关,楼主可考虑做个金相,检查一下是否脱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20: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脱碳,应该没问题,淬火后磨掉2mm,这个硬度也是在模具磨床磨了的表面打的,应该没问题吧?


100倍

400倍

400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46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3-1-24 20: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工,在400倍的图片上,你看到贝氏体了吗?那些沿晶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21: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真没发现,是上贝吗?可能我腐蚀轻了
再发几张金相图片。

100倍

400倍

400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5,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5-5-29 14:13 , Processed in 0.06943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