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o63255052

[求助] gcr15碳氮共渗后心部出现黑色块状。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025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4-5-20 10: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奥氏体化温度提高点,冷速快点,试试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702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24-5-21 07: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箱式炉碳氮共渗后整筐入油?多少温度淬火的?油的冷速?搅拌大小与时间?装炉量?外观有异常的产品在筐中间还是上部?
可以从上面这些方面找找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39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24-5-21 09: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wo63255052 发表于 2024-5-18 11:58
不好意思哈,说的不够严谨,残奥有吸收应力转换成变成马氏体能量的作用。GCR15本身就属于高碳钢再碳氮共 ...

不错,有见地,稳定残奥只有给其富碳,工程机械上有种比较耐用的冲头,是用球铁做的-奥贝组织。
不过,这个碳氮共渗描述的不够具体,真正的碳氮共渗是具备硬化功能的,不需要进行淬火。
这种伪氮化用的人多,搞明白的人却不多,用在这种环境,是会加剧表面内氧化,产生屈氏体,芯部也会受到影响,这个我相信你可以想明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7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4-5-21 11: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GCr15使用碳氮共渗工艺,最早应用于工业产品应该是德国,目前日系轴承中使用的比较多。各家对于品质的提高几何都有不同见解。总体来说给予的是积极的评价,在他们的试验数据上证实该工艺有继续适用的前景。只是目前各家对于检测方法有了一些改良,除了检测有效深度,表面硬度,金相组织,残余奥氏体含量,还增加了特定深度的氮含量和残余应力指标。
根据我们产品生产的这几年来看,正常的情况下,组织未出现过屈氏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35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24-5-21 11: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ljjsunny 发表于 2024-5-21 11:19
GCr15使用碳氮共渗工艺,最早应用于工业产品应该是德国,目前日系轴承中使用的比较多。各家对于品质的提高 ...

请大佬上传以下您们公司的检测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7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4-5-21 11: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zyglf117526 发表于 2024-5-21 11:21
请大佬上传以下您们公司的检测标准。

朱工,您就不要为难我啦,上传这类资料会被OUT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35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24-5-21 11: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ljjsunny 发表于 2024-5-21 11:36
朱工,您就不要为难我啦,上传这类资料会被OUT的。

那你们公司太low了,只是检测标准,而非技术核心。。这个有啥问题?? 卡特的,采埃孚的技术文件我都有。。难道就要被处分?: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21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12: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ljjsunny 发表于 2024-5-21 11:19
GCr15使用碳氮共渗工艺,最早应用于工业产品应该是德国,目前日系轴承中使用的比较多。各家对于品质的提高 ...

别的到还好说,就一个氮含量怎么做检测,据我所了解的只能是电子探针来做,去过江苏兴澄也问过,没办法做氮含量测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21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12: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庆热处理协会 发表于 2024-5-21 09:15
不错,有见地,稳定残奥只有给其富碳,工程机械上有种比较耐用的冲头,是用球铁做的-奥贝组织。
不过, ...

大佬,请教一下,残奥和马氏体的体积比是多少?还有一点,稳定化以后多少时间内不会产生变化还是一直都不会产生变化。还有一点就是碳氮共渗不去残奥处理的化残奥量基本上能在20%以上,在使用过程中组织转变的话拿尺寸不是也会相应的起变化了嘛?那对产品的精度是不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做过一款NSK的轴承,是高速轴承(6308转速要求21600)但是没有发现有经过精密处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7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4-5-21 12: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zyglf117526 发表于 2024-5-21 11:53
那你们公司太low了,只是检测标准,而非技术核心。。这个有啥问题?? 卡特的,采埃孚的技术文件 ...

咋说呢,有些公司就是会把一些东西当作宝贝。其实外面已经都是知道的事情了。
前几个月网上出现了我们公司的内部培训资料,集团公司就严格要求了,管的更加严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7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4-5-21 13: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wo63255052 发表于 2024-5-21 12:11
别的到还好说,就一个氮含量怎么做检测,据我所了解的只能是电子探针来做,去过江苏兴澄也问过,没办法做 ...

用发光分光光谱分析仪可以检测,就是需要买那种特殊型号的。还有就是标定非常麻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84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4-5-21 13: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对碳氮共渗工艺能做到碳势和氮势同时测量和控制的不知道国内有哪家,双控的过程会有什么问题?哪位大神有类似经历不妨拿出来探讨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39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24-5-22 09: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wo63255052 发表于 2024-5-21 12:14
大佬,请教一下,残奥和马氏体的体积比是多少?还有一点,稳定化以后多少时间内不会产生变化还是一直都不 ...

问题不少,进步不小
热处理是玄学,因此认知,描述它应该是个动态变化的才符合其气质。
1、残奥与马氏体无固定比,稳定化的程度,取决于r相中碳的溶解度。
以GCr15为例正常830淬火,残奥是500倍下看不见,但它存在,它就较不稳定,稳定尺寸就需要通过,回火、时效+深冷处理就可以显著降低。
如果给其富碳且达到一定程度,残奥虽看得见,但且稳定,以上手法不能使其降低,只有通过作用力,才能转变,会形成一边磨损一边转变的平衡,相对来讲,尺寸可以达到稳定,它不会全部转变,只是表层接触面转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21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24-5-22 11: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庆热处理协会 发表于 2024-5-22 09:50
问题不少,进步不小
热处理是玄学,因此认知,描述它应该是个动态变化的才符合其气质。
1、残奥与马氏 ...

只有通过作用力,才能转变。这句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假如经过回火后只要没有经过外力干涉是不是残奥就不会转变。因为一般轴承的应力作用层深就是40丝左右的位置。(当然不包括重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39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24-5-22 16: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YOU ARE RIGHT,VERY GOO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7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4-5-22 17: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wo63255052 发表于 2024-5-22 11:57
只有通过作用力,才能转变。这句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假如经过回火后只要没有经过外力干涉是不是残奥就不会 ...

关于这个观点我保留意见,理由是我做过一些试验,以轴承钢为例,我将同一个产品分别进行了180℃,200℃,220℃ 的回火,每次回火后使用X射线衍射仪测量残余奥氏体量,数据显示有明显变化,180℃时为32~35%左右,200℃时为28%~31%左右,220℃时21%~25%左右。也就是说残余奥氏体量经过回火后是有减少的,并不需要外部载荷进行作用。
当然也做过外部载荷施加的情况下,残余奥氏体的量变化,使用的是1.5G旋转载荷。在距离表面的0.2~0.4mm处的残奥量确实有减少,约减少7%~10%。在约0.6mm深度处开始几乎没有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2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24-5-23 15: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ljjsunny 发表于 2024-5-22 17:33
关于这个观点我保留意见,理由是我做过一些试验,以轴承钢为例,我将同一个产品分别进行了180℃,200℃, ...

趋势对,结果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7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4-5-23 16: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小学生 发表于 2024-5-23 15:36
趋势对,结果准吗?

目前看来试验数据可信度挺高。仪器标定没发现异常,数据应该没错。
集团内2个实验室的数据进行了交叉比对,不能说完全一样,存在±0.5%以内的偏差。
但是数据量有限,不排除意外。
以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做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6-15 01:50 , Processed in 0.05894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