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13948|回复: 35

[求助] 此种性质的材料是否适合进行贝氏体等温淬火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8-5 16: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我公司接一定单,产品的有效厚度为42mm,要求进行贝氏体等温淬火,贝氏体量要求90%以上。
原材料是用户自己带来的,属于带料加工,在进行技术探讨时发现对方提供的材料等温曲线如附件(简图,也可见26楼计算的曲线),材料的Ms点为145℃,要求在200℃等温。
产品的使用环境:无大的冲击载荷,低转速,使用寿命20年。
请教各位大虾
1、一般GCr15、GCr18Mo材料轴承零件,等温处理后,贝氏体量有可能达到90%以上吗?对于需要耐磨的轴承套圈,是否有必要得到含量较多的贝氏体,含量多少为合适。
2、客户提供的材料,按此等温转变曲线分析,是否适合进行贝氏体等温淬火,如果进行等温,需要等温多长时间。
3、等温淬火设备一定是选择辊底炉,如果拍节为25分钟,等温槽需要多长;如果再进行GCr15、GCr18Mo材料等温处理不需要太长时间时,在设备上如何考虑,等温槽拍节能否设计为变速传动?

谢谢!

[ 本帖最后由 东南西北 于 2008-8-8 07:4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xhlhz + 10 感谢上传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8-5 19: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熬白了少年头以后· ;P ;P

签到天数: 10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08-8-5 19: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的帖子

等温淬火适用于截面不大的工件,合金元素较多的钢也只适用于有效厚度不超过25mm工件。觉得你的产品不适合等温淬火处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23: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三楼朋友
GCr15、GCr18Mo钢,都不适合截面尺寸小于11mm的套圈,而适合截面大的套圈。
对Mn含量比较高,孕育期长的材料,不适合贝淬
对目前的材料,大家有什么想法?

[ 本帖最后由 东南西北 于 2008-8-6 00:29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23: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二楼
我头发早就白了呀,少白头。不是熬的。
搞热处理的朋友们都很辛苦,提醒大家注意身体呀,别把本钱丢了。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8-8-5 23: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材料等温转变曲线看,需要2个多小时的孕育期和十几个小时的B转变完成时间,即使最终获得需要的组织,都无法适应25分的节拍,难怪有人感叹熬白了少年头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00: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上海有家检验机构,还是比较权威的,给试样提供者开出的报告,在等温后,下贝达到90%,看到报告和此曲线,个人很困惑呀。客户以检验报告为依据,要求我们做到90%下贝。
希望大家都来说自己的看法。

[ 本帖最后由 东南西北 于 2008-8-6 07:0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5 收起 理由
xhlhz + 5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8-8-6 00: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等温5小时怎么可能达到90%B?
曲线上的时间是指数关系,尽管不好准确估算出时间,但总在10小时以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00: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等温淬火的设备是以GCr15、GCr18Mo材料设计的,因为这是常规批量生产的产品,对此产品,如果需要得到贝。设备就需要改进或工艺出现空拍现象了。
我大约估算一下,开始转变时间为1小时,结束为14小时,这是理论,实际要比这要多很多,GCr15的理论值和实际值就是明显的例子。
还关心一个问题:对于需要耐磨性能的产品,贝含量多会合适吗?
北人轴的一位搞热处理的先生,认为在贝含量达到40%左右时性能最佳,大家认同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8-6 06: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能把材料的具体化学成份发上来么?看看有办法解决么。思路:预先成核,提高B的转变速度。

再,您说北人轴的热处理先生是哪一位?有他的电话么? :lol :lol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8-8-6 08: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人轴的一位搞热处理的先生,认为在贝含量达到40%左右时性能最佳,大家认同吧”

这位先生是指的M+B淬火吧???
收藏这个贴子了,希望LZ多谈谈,我好好学习下

[ 本帖最后由 chenbin 于 2008-8-6 08:59 编辑 ]

签到天数: 30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8-8-6 08: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的帖子

既然别人能提出这样的要求,那就应该可以做到!关于贝氏体转变速度及程度,我们国家教科书上的理论似乎并不被有些公司认可!

记得不太清楚,某家外国公司认为:对于上述两种材料,贝氏体转变速度是比较快的,等温1小时即可转变50%,3小时大约转变70%,但90%一般得7、8个小时。

还有,你得理解别人的要求,一定是要求贝氏体含量90%吗?好像即使是贝氏体淬火,但一般得到的也是贝马混合组织!他们是否要求的是转变量90%呀?

签到天数: 35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8-8-6 10: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谈两句:
第一个问题,贝氏体的含量谁来检测,用何手段检测。
薄壁试样,可以得到典型的贝氏体金相,任何一个有经验的金相工程师都能在光学显微镜检测。
厚壁件,在光学显微镜区分贝、马已有难度,定量分析更难了,洛轴所曾经把马看成贝,把贝看成马,其他就跟难说了。
X-射线衍射仪区分不出马或贝。
电镜可以区分,问题是:1、既熟悉电镜,有懂贝氏体的人很少;2、那么小的视野中,定量分析如何做到不以偏概全?

所以,既然定量检测那么难以实现,搞轴承设计的人(一般是冷加工)非要要求90%的贝氏体,他又是如何决定的这个指标。
第二个问题:贝氏体转变速度。
只看材料等温曲线,不能决定真正生产中的贝氏体工艺。在洛轴所用很薄的试样进行试验时,仅0.5分钟或1分钟,就产生了大量的贝氏体。而壁厚工件,对于芯部其实是连续转变过程,马氏体转变甚至屈氏体转变、上贝氏体转变都是可能的。
所以“熬白了少年头”,得到的组织可能也不到90%贝氏体。得到70-80%就不错了。

第三个问题:多少贝氏体的组织最好。
我曾向几位搞了几十年贝氏体轴承的前辈请教这个问题,最后得到的答案是:管它百分之多少马,百分之多少贝,轴承强度高,冲击韧性好,耐磨性好,总之:轴承寿命好,就是好组织!

所以我说,我们搞热处理的人,没有必要被搞冷加工(轴承设计)的人限制住。因为你和搞冷加工的讲这些他们道理他们根本不懂呀!
所以,你完全可以按自己的观点出工艺,只要硬度、强度、冲击韧性、残奥等指标合格,那你给他加工的组织就是他要求的组织!他说90%贝氏体最好,你给了他最好的性能,你就是给了最好的组织。
当然,从你讲的看来,对方的轴承是风电轴承,你需要做-40°C 机械性能试验,指标如果没问题,完全可以按自己的观点做!

[ 本帖最后由 stigershu 于 2008-8-6 23:3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5 收起 理由
stigershu + 15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12: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幕斑竹
实际生产中对付那些只提要求不懂热处理的人员来讲,最简单的处理方式就是:你要求的我做到了,如果不信,你可以去检验。
斑竹在回文中提到了此要求是风电轴承,我可没有说呀,是你的猜测吧,你猜对了,还真的是风电轴承,可见斑竹见多识广,不愧是斑竹呀。
针对此产品,个人感觉,最大可能的情况是,连续炉盐浴马淬。这样得到的组织其机械性能要优于现在的油淬。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8-6 12: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热处理的知识海洋高深莫测,小鱼游来报道,也来凑凑热闹。
一、楼主的客户非要“贝氏体量要求90%以上。” 我想,大概还是受到国外轴承宣传的影响吧?据说SKF自称其等温4--5小时可得100%的下贝氏体。但我想这有断章取义之嫌,大壁厚的轴承套圈一定无法做到。你完全可以告诉他们 “别看广告,看疗效”!
二、类似的问题我想所有的同仁们可能都会遇到,只是现在的热处理界说法各不相同,至于贝氏体含量到底在多少性能最佳,还是众说纷纭。北京专家说40%B性能好也是真的,有论文介绍的,大家可以找找今年“金属热处理”第一期。
三、楼主,关键时候还是相信自己比相信别人更 好,如果可以,你可以就这个轴承做个试验呀,不过要有心理准备:资金颇多,时间冗长!看看到底是40%的好还是90%的好?也算为轴承热处理界做份贡献嘛!到时建议版主赏个勋章!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8 收起 理由
xhlhz + 8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12: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0楼朋友

北人轴搞热处理的先生:陶志安,电话不详。编写的一篇文章在最近的洛阳会议上讲过,是与北京建通盈动炉业合作的,在成稿前我拜读过,深有同感。
在文章中讲述了下贝含量的概念及空气等温的可行性。是当初两企业共同开发贝氏体炉的实验结果,目前设备得到很好的开发使用。
至于空气等温,我接触最早的是98年,是上海中外炉提出的,当时也算是超前的,但没有实际产品性能检验的支持,应该说是没有得到发展。
根据下贝特点,个人认为不是量大就好,要分轴承使用场合来定。

[ 本帖最后由 东南西北 于 2008-8-6 12:59 编辑 ]

签到天数: 30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8-8-6 13: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的帖子

鉴于幕版的观点,及15楼的SKF等温4-5小时100%得贝氏体的说法!我有点确定自己的观点,对方的90%的要求是指贝氏体转变完成程度,而不非实际意义上的贝氏体含量!

说说我了解的国外轴承企业测定贝氏体转变度的方法:
如230度等温1小时,并在这个温度下测定奥氏体含量,如果奥氏体含量为10%,则认为贝氏体转变完成90%,他们一般也就说成贝氏体含量90%了!

[ 本帖最后由 stigershu 于 2008-8-6 23:4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5 收起 理由
xhlhz + 5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35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8-8-6 16: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谈,关于贝氏体,目前学术界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切变派、扩散派、切变加扩散派给出的定义都不相同。
教科书中仅用三个特征来描述(不是定义)贝氏体:
1、针状显微组织形貌;2、抛光表面浮凸效应;3、独立的相变动力曲线及Bs。
而就是这种描述也遭到“扩散派”的反对。你想一个连“科学定义”都没有的组织,我们一线工作者又能如何准确判定90%呢?但就是这种没有“科学定义”,转变机理存在争议的组织却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为是么呢?
性能!对性能。不管黑猫白猫,性能好(或说适应于其使用环境)就是好猫!
贝氏体轴承,在一些使用状态下,寿命确实长,这就是这种轴承存在的意义。

签到天数: 35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8-8-6 16: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东南西北 于 2008-8-6 12:19 发表
幕斑竹
实际生产中对付那些只提要求不懂热处理的人员来讲,最简单的处理方式就是:你要求的我做到了,如果不信,你可以去检验。
斑竹在回文中提到了此要求是风电轴承,我可没有说呀,是你的猜测吧,你猜对了,还真的是风电轴承,可见斑 ...

你说过使用寿命要求20年,除了风电轴承没有这样要求的。
另外您提到这种轴承用盐浴马氏体工艺,我觉得还是应该用盐浴贝氏体工艺,具体贝氏体含量不管他,但用盐浴贝氏体可以讲残奥减少到2%以下,我想对风电轴承低温工作环境有好处。
不对之处请指正。

签到天数: 30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8-8-6 16: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 的帖子

佩服佩服!
幕版主搞了这摸多年设备,对热处理的基础理论仍然没有丢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5-18 05:21 , Processed in 0.06851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