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6205|回复: 17

[求助] 各种组织的硬度是多少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9-12 14: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各种组织的硬度多少呢,如珠光体, 马氏体, 屈式体,托式体,贝氏体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9-12 15: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whx2011


      碳素钢、低合金钢常见金相组织形态及硬度
   1.铁素体(F)—原系外来语(Ferrite)译名,台湾文献译为肥粒铁。 铁素体系碳溶于体心立方晶格的α-Fe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α-Fe(C)]。以4%硝酸酒精溶液腐蚀,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铁素体呈明亮的等轴多边形。由于各晶粒位向不同,受腐蚀程度略有差别,故稍显明暗不同。铁素体在不同处理状态亦可呈块状、月牙状、网络状等形态,硬度在100HB左右。
   2.渗碳体(θ相)—原系外来语(Cementite)译名,台湾文献译为雪明碳铁。渗碳体系铁和碳的化合物,含碳量为6.69%,分子式为Fe3C,在合金钢中,渗碳体中的Fe原子可以为其他合金元素原子所置换,形成合金渗碳体[(Fe,Me)3C]。渗碳体是一种具有复杂晶格结构的间隙化合物。渗碳体硬度很高(800~1000 HV),而塑性及冲击韧度几乎为零,脆性很大。其显微组织形态很多,不受硝酸酒精试剂腐蚀(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白亮色,在碱性苦味酸钠腐蚀下,被染成黑色。渗碳体是钢中的主要强化相,有片状、粒状、网络状、半网络状等形态,其形态与分布对钢的力学性能有很大影响。
   3.珠光体(P)—原系外来语(Pearlite)译名,台湾文献译为波莱铁。珠光体是铁碳合金相图中的共析转变产物(F+Fe3C),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因具有这种组织的样品抛光蚀刻后有珠母贝的光泽而得名。有片(层)状和球(粒)状等不同形态和分布方式。珠光体用4%硝酸酒精溶液腐蚀,F和Fe3C交界处腐蚀较深,在直射光照射下变成黑色线条,可清晰看到层状,粒状等形态和分布情况。
   4.奥氏体(A)—因这种组织的发现人Austen而得名,台湾文献译为沃斯田铁。奥氏体系碳溶于面心立方晶格γ-Fe中所形成的固溶体[γ-Fe(c)],常以符号A表示。奥氏体中的碳也是存在于γ-Fe晶体的间隙固溶体。奥氏体存在于727~1495℃的温度区间,是一种高温相,不易腐蚀,呈白色,若先用4%硝酸酒精溶液腐蚀,再用10%过硫酸铵溶液腐蚀,则奥氏体可染成黑色。高温下奥氏体显微组织为:晶粒呈多边形,与铁素体的显微组织相近似,但晶界较铁素体平直,且晶粒内常有孪晶带出现。
   5.魏氏组织(W)—原系外来语(Widmanstatten)译名,台湾文献译为费德曼。亚(过)共析钢在锻造、轧制、热处理时,如果加热温度过高,形成了粗晶A,同时冷却速度又较快,这时除了使F(Fe3C)沿晶界呈网状析出外,还有一部分按切变机制从晶界并排向晶粒内部生长,或在晶粒内部独自析出,呈针片状,针片状铁素体(F)或渗碳体(Fe3C)分布在珠光体(P)基体上的组织(形态)称为魏氏组织。魏氏组织是由于过热而造成的一种组织缺陷,它使钢的强度降低而脆性增加。经过铸造、锻造、焊接的中低碳钢,晶粒往往粗大,空冷时最易出现魏氏组织,缓冷则不易出现。钢中一旦出现魏氏组织,一般可通过正火或退火加以消除。
魏氏组织是沿原奥氏体特定晶面而形成的具有几何学特征的冷却转变组织,经抛光和硝酸酒精溶液腐蚀后,可在显微组织中看到白色的铁素体和黑色的珠光体,铁素体呈针状,具有该组织的钢材性脆而韧性极低。魏氏组织与母相之间保持严格的晶体学关系,并在试样磨面上呈现浮凸。
   6.贝氏体(B)—原系外来语(Bainite)译名,因这种组织的发现人E.C.Pain而得名,台湾文献译为变韧铁。贝氏体乃是铁素体(F)和渗碳体(Fe3C)或过饱和的α固溶体与碳化物(Cm)的机械混合物,其组织形态,性能和形成过程均不同于珠光体,它的Fe3C分布在呈羽毛状或呈针状的铁素体(F)中。贝氏体由于形成条件不同而具有多种形态:如上贝氏体(B上)为过冷奥氏体(A)在550~400℃温度区间等温所形成,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呈羽毛状。上贝氏体(B上)常沿奥氏体(A)晶界形核,向晶内发展。从电子显微照片上可以看到:在平行的铁素体(F)条间有短棒状或串珠状渗碳体(Fe3C)断续分布,其硬度为35~45HRC;下贝氏体(B下)是过冷奥氏体(A)于400~200℃温区所形成。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黑暗色片状(针状或竹叶状),互成一定角度。电子显微观察及X射线结构分析得知:这种组织乃是由过饱和的α固溶体与其长轴成50~60°角度分布的碳化物质点形成的,其硬度为45~50HRC。贝氏体还有粒状、蝶状等结构形态。
   7.马氏体(M)—原系外来语(Martensite)译名,台湾文献译为麻田三铁。马氏体是碳在α-Fe晶格中的过饱和固溶体,马氏体组织是奥氏体(溶有充足的碳原子)过冷到低温区(如240℃以下)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形成,与其他固态相变所不同的是:较变无孕育期,属于无扩散型相变,当奥氏体快冷到Ms点(马氏体开始转变的临界温度)以下,立即(爆发式)形成,其形成数量与等温时间无关 ,只随温度的不断降低而增加。低碳钢中的条状马氏体和高碳钢中的片状马氏体为常见的两种形态。马氏体硬度很高,并与含碳量有关,如T8钢的马氏体硬度可达62~65HRC。用4%硝酸酒精溶液或维列尔试剂腐蚀,马氏体可染成黑色。
   8.回火马氏体—钢经淬火后在250℃以下进行低温回火时,所形成的组织叫回火马氏体,其织织中马氏体针状晶的特征依旧保存。析出的碳化物具有Fe2~2.5C成分,叫ε碳化物。在150~200℃回火时得到的回火马氏体硬度在800HV左右。回火马氏体经4%硝酸酒精溶液腐蚀后比淬火马氏体要深,在光学显微镜下,形貌与下贝氏体(B下)相似,马氏体内析出的ε—碳化物,呈无规则分布。
   9.回火托氏体(T)—原系外来语(Troostite)译名,有文献译为屈氏体,台湾文献译为吐粒散铁。钢经淬火后,在400℃左右回火时所形成的极易腐蚀的组织叫做屈氏体。这时,马氏体针状形态消失,回火时析出的碳化物细小,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分辩清楚。屈氏体硬度一般在400HV左右。
   10.回火索氏体(S)—原系外来语(Sorbite)译名,台湾文献译为粗斑铁化。淬火钢在600℃以上回火时,所形成的组织叫索氏体,这种组织特点是在充分发达的等轴铁素体(F)中弥散分布着细小的球(颗粒)状渗碳体。索氏体硬度一般在280HV左右。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5 收起 理由
周建国 + 15 感谢杨工的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9-13 13: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杨工。 每次杨工都很慷慨赐教,再次谢谢了

签到天数: 18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0-12-29 14: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硬度不取决于组织,关键是组织里的含碳量。。。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5 收起 理由
所以因为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29 15: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工好,你下面这段文字“10.回火索氏体(S)—原系外来语(Sorbite)译名,台湾文献译为粗斑铁化。淬火钢在600℃以上回火时,所形成的组织叫索氏体,这种组织特点是在充分发达的等轴铁素体(F)中弥散分布着细小的球(颗粒)状渗碳体。索氏体硬度一般在280HV左右。”是否出自正规的文献资料?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5 收起 理由
所以因为 + 5 欢迎质疑!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29 15: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同的组织,因材料的不同,其硬度值也是有差别的,不能一概而论。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5 收起 理由
孤鸿踏雪 + 5 感谢提醒,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29 16: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工好,你下面这段文字“10.回火索氏体(S)—原系外来语(Sorbite)译名,台湾文献译为粗斑铁化。淬火钢 ...
搬运工 发表于 2010-12-29 15:28



    这个数据和定义肯定不是我创造的,不知道你说的正规文献资料的范畴是什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29 16: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工好,你下面这段文字“10.回火索氏体(S)—原系外来语(Sorbite)译名,台湾文献译为粗斑铁化。淬火钢 ...
搬运工 发表于 2010-12-29 15:28



    回到这个帖子上http://www.rclbbs.com/redirect.p ... 9&fromuid=31405看看。

签到天数: 22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0-12-29 16: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硬度不取决于组织,关键是组织里的含碳量。。。
lk168 发表于 2010-12-29 14:15


这句话好像也有问题,我觉得说“硬度不仅仅取决于组织,还和含碳量(或称碳当量)有关”比较合理,不然容易误解,毕竟中性淬火工艺的话,碳浓度没有变化,就是组织变化引起的硬度变化啊。
说到含碳量其实也有问题,比如GCr15都是亚温淬火的,未溶的碳化物对最终硬度影响很小,应该认为奥氏体里含碳量决定硬度高低,又如渗碳淬火表面组织还要考虑残奥问题,等等。。。
我都晕了,不知道怎么说了,似乎应该说C原子分布状态更合适点。

评分

参与人数 2热处理币 +10 贡献值 +5 收起 理由
所以因为 + 5 准确!
孤鸿踏雪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30 10: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孤鸿踏雪 扬工好。一。GB/T7232-1999中对于“索氏体'''''屈氏体'''回火索氏体''''回火屈氏体''''四种组织'的 定义是十分明确的,各版本大学教材也同样是如此介绍这四种组织'的。且按照定义,不可能会引起混淆。二。某国际专业领域权威机构为纪念英国 冶金学家H。C。Sorby而以其名字命名了索氏体组织{ Sorbite],一段时期之后经高倍{电镜吗??}观察发现,索氏体组织的结构与珠光体完全相同,只存在片间距离的差异,加之后来托氏体组织的发现,我们就有了对索氏体组织,托氏体组织的又一称呼:细片状珠光体,极细片状细珠光体,三。“回火索氏体”的定义我清楚,其名称的来龙去脉我不知道,如果因为国内某个书籍的编者认为易引起概念混淆而建议将索氏体改称为细片状珠光体,与此同时将回火索氏体改称为索氏体,那也仅仅只是个建议而已,但我想该建议是不会被索氏体组织命名机构采纳的,现今的“国标”也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四,你在8楼给了一个链接,该链接中的内容只说明我们之间在对索氏体的认识上观点不同 ,且并无讨论结果,所以不能以你在该链接中的观点作为一个结论,在此说服我。可以继续讨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30 14: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鸿踏雪 于 2010-12-30 16:49 编辑

回复 10# 搬运工


    请你不要误解,我丝毫没有说服你的意图。我所以给你一个链接,是针对你提出的“是否来自正规文献”的提问而给你的文献索引。
   尊重你的观点:索氏体、回火索氏体、托氏体、回火托氏体四个概念可以并存。但我想请问:“索氏体”组织和“回火索氏体”以及“托氏体”和“回火托氏体”在显微组织上有无差别?有何差别?
   另外,你还没有回答我提出的“正规文献的范畴问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30 15: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搬运工


    看看这个个帖子http://www.rclbbs.com/viewthread.php?tid=70199&fromuid=31405 ,有你参与一定会精彩。

签到天数: 19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0-12-30 15: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硬度不取决于组织,关键是组织里的含碳量。。。
lk168 发表于 2010-12-29 14:15

我的个人理解:
成分决定组织,组织决定性能。而硬度属于力学性能的一种,因而硬度取决于组织。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30 16: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搬运工 于 2010-12-30 16:25 编辑

扬工好。不好意思,我是误会你的意思了。一。我认为对热处理名词的解释还是应以GB/T7232-1999为准则。二。我也只是想知道那段文字的出处,现在编书者颇多,有时候看到连金相图谱都有完全照搬的,再有包括百度词条在内,都存在有错误的地方{好在百度事先有说明},这些都不能够算是正规文献。三。关于索氏体、回火索氏体、托氏体、回火托氏体这四个概念的问题, 简单地讲索氏体,托氏体属于珠光体型组织,都是层片结构。均由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分解而得到。只是转变的温度区间不同,因 而在片间距上存在差异。而回火托氏体,回火索氏体是马氏体回火后的产物、其显微组织结构正如你在2楼的9,10中所述。不知说清楚了没有。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30 16: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鸿踏雪 于 2010-12-30 16:57 编辑

回复 14# 搬运工


    个人认为:百度提供了强大的包罗万象的搜索功能,但根本不能称之为文献。
  我提供给你的链接那三个:《合金钢手册》、《热处理指南》《热处理须知》不知算不算正规文献?
  另外对于“GB/T7232-1999《金属热处理工艺术语》”这样的标准,我的观点很明确,在那个链接帖子中已表明我的观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30 17: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之后才能甄别,如果在基本概念问题上与标准有冲突,不能视为文献资料,我认同标准及教材,:类似《合金钢手册》、《热处理指南》《热处理须知》的书籍很多,我的原则是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30 17: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搬运工


    看来我们对“科技文献”的界定还是有分歧的,我个人认为:在科技市场化之前,那些正规出版社出版的著作、科技期刊、尤其是那些大部头的工具书(手册)都是宝贵的科技文献资料,那时候出书、发表论文都是非常严谨的,发表一篇文章,仅审稿期就要6个月,核心期刊还要发稿至中科院专家审稿,编辑编校非常严谨。然而科技期刊、文献市场化,一些科技期刊的办刊质量大幅下滑,只要作者愿意掏钱,就可以发表、出书,而且编辑编校质量也大幅下滑,这些玩意儿,我也不认为它是“文献”。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30 18: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热处理指南》《热处理须知》这类的类似于入门,手册是标准,当然标准也不是死的,但比那些什么多少多少问的多了权威性,后者是方法或者经验,有适用范围。就回火索氏体和冷却形成的索氏体的问题,才参加工作的时候曾不以为然,后遇见老师点拨才觉得惭愧。相当于现在常讨论的45钢的调质一样,以为是常规知识了,才入门的尤其操作工比较容易在这方面打转转甚至自以为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5-18 20:01 , Processed in 0.06158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