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楼主: 孤鸿踏雪

[讨论] 我比猛胖子更猛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4: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回复 60# zuohao0617


    很想研究啊,就是连突破口都找不到,无从下手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21 14: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判断是气的原因,不是材料本身的问题。至于氨气里面或是二氧化碳里面含何种杂质,实在不容易判定。在生产此批件之前,氨气或二氧化碳更换过没有?流量有没有区别?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4: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判断是气的原因,不是材料本身的问题。至于氨气里面或是二氧化碳里面含何种杂质,实在不容易判定。在生产 ...
追求卓越 发表于 2010-12-21 14:27



    我们的工艺配方CO2含量很小,流量不会有什么变化,但什么时候换瓶,工程师难以准确掌握。我们的热处理作业记录及检验记录基本上是很健全的,但什么时候更换化学热处理用气瓶,这些不在记录内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4: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我以前看到过一个资料:介绍有人采用50%NH3+50%CO2做氮碳共渗剂,发现可以得到单相结构的化合物层(白亮层),但这篇文章没有介绍用这种比例的渗剂共渗后,工件的表面硬度在什么范围。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21 15: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我说两句,软氮化有用CO2的也有用丙烷的记载,但所谓资料不会给你一个明确的比例,只是提供了一个可能,如果您真想有突破的欲望,那就必须对设备的情况十分熟悉,把诸多变量尽量简化为单一的变量,正交实验法可行,在这里就需要你确定哪些是你需要重点怀疑和认为的突破口,比如炉压,比如氨气流量,比如分解率,比如碳介质的流量等,这几各要素说下来实验的方案就已经有很多种了。工厂条件稍微弱些,尤其还要把可能破坏实验可控性的因素逐一排除掉,比如炉子的稳定性,触媒的新旧程度,比如产品的种类和炉量,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很踏实的结论,哪管它是不成功的。不然的话,只做定性的推断是比较合乎实际的。另外依然倾向于先把你以前出现的情况好好总结和回顾,看是否检查方面的原因,不然的话一炉内的工件如您所云差别巨大那你做什么实验都会走进歧途。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21 15: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1# 孤鸿踏雪


    拿回学校给权威点的老师看看啊     或许理论上能有突破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21 15: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啊 顺便去看看我的帖子   看能不能帮我解决下撒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5: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啊 顺便去看看我的帖子   看能不能帮我解决下撒
zuohao0617 发表于 2010-12-21 15:11



     你那个帖子?能否给个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21 15: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8# 孤鸿踏雪


    http://www.rclbbs.com/viewthread.php?tid=69966&extra=page%3D1看看啊 刚写的新帖子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26 01: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材料里面含有其他合金成份可以做一下化学成分分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3-7 09: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2# 追求卓越


    你的估计差不多,最近连续出了十几炉(60KW井式软氮化炉),有QT450—10和40Cr(调质26~31HRC)同炉加工,其表面硬度高达841~1496HV0.2,由此可以判断,这种异常情况不是材料成分造成的。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4-30 00: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35CrMo HV30可以到560

签到天数: 30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1-8-13 20: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各方面有机配合达到属于正常  的确做得很好,关键怎样保持就好了

签到天数: 170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1-8-20 11: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xljh8 于 2011-8-20 11:27 编辑
孤鸿踏雪 发表于 2010-12-21 14:37
不过我以前看到过一个资料:介绍有人采用50%NH3+50%CO2做氮碳共渗剂,发现可以得到单相结构的化合物层(白 ...


杨工看看是否是这内容。(1994.4《国外金属热处理》)
公司近期上马气氮设备,所以打算“研究”气体软氮化工艺,很想向杨工学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13: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鸿踏雪 于 2011-8-20 13:36 编辑
txljh8 发表于 2011-8-20 11:25
杨工看看是否是这内容。(1994.4《国外金属热处理》)
公司近期上马气氮设备,所以打算“研究”气体软 ...


所谓NITROC法,即1973年德国Aichelin公司发明的氨气加二氧化碳的氮碳共渗工艺(称为Nitroc法)。
   我来到汇九公司开发和长期生产的氮化(我们都是气氮)产品上百种,材料涉及45#钢、40Cr、42CrMo、38CrMoAlA、40CrNiMoH、QT450—10、QT600—3、QT700—2等多种,几乎无一例外使用这个渗剂,不过,我把它的氮化时间范围推而广之,并不局限于3~5小时的短时氮化。最长的达到90小时,同时,有一段(等温)氮化、二段(包括升温二段法和降温二段法)氮化和三段(即桥式)氮化法等,总体来说效果还不错。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8-20 19: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表面白亮层是致密的Fe2-3N相(那个符号打不出来。。。汗)层,材料的表面硬度是非常高的,配合高的基体硬度,达到楼主的要求应该是不难的,并且稳定的。
渗氮的时间短,工件只要是调质时高温回火温度与氮化温度相差不大,则可以接受氮化时带来的基体硬度降低。
用95%氨气+5%空气+催渗剂580度4小时强渗,560度2小时补渗,可以很容易做到多种材料零件的高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其中空气起作用的是2部分,二氧化碳的作用是催渗,氧气的作用是促进致密的Fe2-3N相的形成,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较少,所以我们一般再加入一些催渗剂用于提高渗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8-20 19: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的实际上就是N、O共渗,谢谢,我是新手,请大家不要鸡蛋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6: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鸿踏雪 于 2011-12-15 09:04 编辑
jcwhit 发表于 2011-12-14 15:52
为什么氮化零件,可以用HV0.2测量???是想要测什么呢??根据什么标准呢??
JB/T 6050 上面写的很清楚, ...


请问:
    JB/T6050哪一条哪一款规定不能用0.2kg的试验力检测?
    相反,正是这个标准的5.2.6之表1规定了渗氮件化合物层硬度按GB/T4340.1,试验力一般<1.961N(0.20kg);氮碳共渗件一般按GB/T4340.1,试验力一般为0.4903~0.9807N(0.05~0.01kg)。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2-14 15: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氮化零件,可以用HV0.2测量???是想要测什么呢??根据什么标准呢??
JB/T 6050 上面写的很清楚,不能打这么小的载荷啊~~~~
检验方法都不规范,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无视标准的存在,有没有???
如果是单纯为了研究那就不参考标准,往合金化理论上想,你要是直接打在坚硬的氮化物上,请问硬度能不高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2-14 20: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鸿踏雪 发表于 2011-12-14 16:29
请问:
    JB/T6050哪一条哪一款规定不能用0.2kg的试验力检测?
    相反,正是这个标准的5.2.6之表1规 ...

哦,这个的确是我整错了,你写的很清楚是软氮化的~~抱歉,实在抱歉~~~
我当成是氮化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5-6 10:43 , Processed in 0.05896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