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9283|回复: 20

[讨论] 金相组织的鉴别问题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7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09-12-21 17: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看了论坛上很多贴,大家对金相组织的识别争论较大,是否看金相凭经验就够了?准确鉴别金相组织有什么手段?请金相专家们阐述一下准确鉴别金相组织的奥秘,谢谢了!

签到天数: 2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09-12-21 18: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仪器设备,经验外,必须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如;热处理基础,材料力学,金相分析技术方法,腐蚀学等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是专家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2-21 19: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了理论知识后,剩下的就是经验了,孰能生巧嘛。当然我也不熟,也希望有高手指点下到底有何奥妙。哈哈...不过相信总该有个鉴别的步骤和方法的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2-22 07: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即使是专家也是10个专家10个答案……要所谓的准确鉴别组织有什么用?一般来说不是只要能分清组织是否粗大,是否均匀不就可以了吗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9-12-22 20: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说的我有不同观点,10个专家有10个答案,怎么会呢,一般金相组织鉴别都是分级的,专业人士鉴别一般只有半级的差别,怎么会有那么答案呢?
实际来说,金相组织的鉴别在现生产有很大作用,通过判断一般得出加热还是冷却方面的问题。
捷径就是标准样件与缺陷样件的对比观察最有效。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9-12-22 20: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主要的是试样一定要制好。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9-12-22 20: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相组织,首先看材料的处理情况,材料处理不好,就得不到好的组织。其次就和腐蚀有关了,选合适的腐蚀剂是很重要的,当然有很多是老一辈留下来的,如果有想你也可以自已找资料,找更好腐蚀剂。至于金相方面的经验,工作时间短,几乎没有,所以,如果有专家愿分享其经验和资料,学生在这谢了!

签到天数: 27 天

[LV.4]偶尔看看III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16: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铁素体、珠光体、马氏体、奥氏体、莱氏体、渗碳体这些基本的金相组织还稍微能判断,象什么托氏体、贝氏体(上贝、下贝、粒贝、无碳贝)、夹杂物等就很难区分,看得人头都大了,不知权威结论是怎样定的。

签到天数: 12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9-12-25 16: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专家有各种的说法,那么会有共同点的,可以把讨论焦点到权威机构那里去论证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2-26 07: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5# 超级淬火


我觉得要区分加热还是冷却的问题不是很简单的吗?需要准确判断组织的吗?而且在一般的光学显微镜下组织的定义有明显的界限吗?
硝酸酒精腐蚀时:要是加热温度过低,一般有一定量的铁素体存在,而且是星星点点的分布着;要是过热,组织会粗大;要是冷却不足,一般还有明显的晶界存在……不知正确与否?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2-30 14: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知识加经验慢慢研究!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9-12-30 16: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句话,理论+实践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18 09: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实践+经验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18 10: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听了众家之言,颇有感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签到天数: 34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0-1-18 11: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jljjljsy


    恕我冒昧,您觉得只需要看看组织粗布粗大或均不均匀就OK了吗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19 08: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肯定大家都是按标准评级图进行判断。如果差别太大,那就有问题了

签到天数: 14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10-1-20 14: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验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区分组织还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热处理知识。
1.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看金相组织的基础,其实金相组织不全是靠看出来,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分析出来的。比如说在35#钢中发现大量网状碳化物(曾经有人给我的检测结论),在理论是无法理解的,因此可能性非常渺茫。
2.热处理生产:金相分析需要懂得生产工艺和现场,有一些金相中出现了不可思议的组织,没有把握下结论,可以到现场去看看,看看生产过程可否可能产生该组织。
3.经验:古人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经验是很关键,但是经验还需要以上的基础才能做的更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0 15: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从事金相分析工作将满6年,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希望对大家有用。
1、要求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凭主观臆测去推断、分析。一切都要依据所观察到的现象,用所学到的理论去分析,结合相关实际工艺情况,以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2、理论储备,要对材料科学基础、热处理原理及工艺、摩擦学、疲劳理论、腐蚀与防护、断裂力学、断口学、痕迹鉴定、组织鉴定等相关学科要有充分的了解,要不时的翻出来看看。要做到用理论去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这些书要在手边常备。另外有几套金相图谱时很有用的,我手边就有不同作者写的六、七本金相图谱。
3、掌握必要的技能,包括制样、腐蚀剂的配置和选用、光学显微镜的调整使用和维护,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等。
4、熟悉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及零部件制造、工作载荷情况。
5、要注意平时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不要只坐在显微镜前或是办公桌前,有机会要多到现场,多向其他人学习。做个有心人,要主动去发现有价值的样品。
6、有机会多参加行业活动,多交流,掌握最新行业动态。
以上基本上是我这几年的经验总结,也是我给别人做培训时提出的基本要求。
一般来说,要有个4-5年的磨练、积累才能真正的成为一名基本合格的金相分析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0 16: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钢的热处理组织分析判断方法
一、观察方法:
1  观察组织组成物和种类
   钢热处理后,根据热处理种类和材料的不一样,组织组成物可能是一种或多种。如马氏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单一珠光体,单一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铁素体+马氏体+碳化物等等。
    金相观察时,首先要判断被观察组织中有几种组织组成物,是单一组成物,还是两种或多种组成物。
    在组织组成物中,某一组成物可以是单一相,如铁素体或奥氏体等单相;也可以是两相或多相混合组成或化合物,如珠光体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各种碳化物等。
    不同的组成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利用这些特征可以快速的识别:不同的组成物受溶液浸蚀的程度不同,使得其在金相显微镜下具有不同的明暗程度或不同的色彩差;不同组成物形成的先后顺序不一样,其形态也不一样,最先形成的总是从奥氏体晶界开始形核;各组成物形成的原理不一样,形态也有差异。通过这些就可以判别被观察物的组成种类。大多数情况下,能够观察到几种不同明暗程度或几种形态不同的部份,就可以判定有几种组成物。
2  观察形态
   组织组成物的形态是我们判别组成物的极其重要的依据之一。一些特定组织具有极显著的特征,如典型的珠光体具有层片状(或称指纹状)特征,一看就知道是珠光体;羽毛状物是上贝氏体。白色的块状物不是铁素体就是奥氏体,针状物不是马氏体就是下贝氏体等等。
    要观察组织物是片状、针状、块状、颗粒状、条状、网状或者是其它什么形状。还要精细观察是单一相还是复合相。
    在观察中要注意试样的浸蚀程度,只有合理的浸蚀,各种组织才会正确的显现出来,同时,制样也很关键,错误的制样可能导致对组成物的错误判断。由于制样和浸蚀问题,导致的判断错误在新手中屡见不鲜。
    在观察中还要注意,对于观察到的白色或黑色物,不要轻易就认为是一种组成物。对于白色的可能是奥氏体或铁素体,更有可能是碳化物;对于黑色物,可能由于其极其细密,在常规倍数下观察根本无法分开。
3  组成物的分布
   组成物的分布特点是识别组成物的重要根据,不同的组成物具有不同的分布特点,一般是指其分布于母相的晶界或晶内。
    在观察到的组织中,凡是呈网络状分布(不管是封闭网状或是断续网状或略有呈网状的趋势)的都是沿晶界分布,其余的都是分布于晶内。要注意的是,有时沿晶析出物很少时,不易看出是沿晶分布,此时可以缩小放大倍数,观察其分布趋势,从而作出正确判断。当组成物很多时,也不易识别,此时只能根据组织组成物的特征,并辅以其它方法加以识别。
二、理论分析
    理论分析在分析热处理组织时,是不可缺少的。很多组织不利用理论分析就容易得出不正确的结论。理论分析的裨是利用过冷奥氏体的转变原理,结合具体的热处理工艺,对可能出现的组织加以分析判断。
1  分析可能出现的组织组成物
   加热温度在Ac3或Accm以上时,钢完全变成单一奥氏体,若低于上述温度,将出现未溶铁素体或未溶碳化物(平常所说的加热不足)。此两种单相组织在室温下属于稳定组织,因此,冷却时该类组织得以保留而不发生转变,即高温下是什么形态,冷却下来时也是什么形态。
   从钢的C曲线可以看出:钢在冷却时,先发生先共析转变(析出先共析相),再发生共析转变(析出珠光体),接着发生贝氏体和马氏体转变。
   具体发生什么组织转变,以钢的实际冷却速度是如何穿过C曲线的来确定。若冷却时穿过先共析转变区,即发生先共析转变;若同时越过先共析区和共析转变区,就发生先共析转变和共析转变,得到珠光体或珠光体加铁素体或渗碳体组织,就是通常所说的正火、退火工艺;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得到的就是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组织,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淬火所期望得到有组织。总之,冷却时越过几个转变区,就得到相应的组织,区别在于在该区的停留时间,决定在该区域组织转变量的多少。但是,无论在先共析区停留多长时间,都不可能全部转变为先共析产物;同样,对于大多数钢来说,无论怎样快速的穿过马氏体转变区,都不可能全部获得马氏体。因此,结合具体的热处理工艺,可以判定组织组成物;同时,根据组织组成物,可以判定热处理冷却工艺过程。
    因此,金相分析必须要对过冷奥氏体的转变条件以及具体条件下转变产物有清醒的认识。
2  注意成份偏析所导致的转变产物的差异
   钢中的成份偏析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铸件。局部区域的碳含量偏高或偏低、部份合金元素的聚集,都有可能出现反常组织,甚至于出现意想不到的组织。如本版“追求卓越”关于《铸钢热处理后的金相组织》一贴中ZG310-570出现贝氏体类组织就是由于成份偏析所致,因为从理论上说,ZG310-570是不可能发生贝氏体转变的。此时就要会识别贝氏体,同时对贝氏体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否则就会出现不正确的判断。轧制钢中出现的带状组织也是成份偏析的结果。
3  同一形态的组织组成物的识别
   同一形态的组织组成物,由于其得到的方式不一样,其组织是不一样的。
1) 白色的小块状物
    在淬火组织中,出现白色的小块状物,有可能是铁素体,也有可能是碳化物,还有可能是残余奥氏体,甚至几者都有。
    在亚共析碳钢中,出现白色块状物,只能是铁素体或(和)残余奥氏体(若碳含量低于0.4%,只能是铁素体)。但残余奥氏体是过冷奥氏体转变后的剩余产物,因此其只能分布于马氏体针的间隙。铁素体由于形成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分布形态:加热不足形成的未溶铁素体,其分布多呈弥散分布的碎块状;冷却速度不足形成的先共析铁素体,常呈网状或断网状,有时由于数量极少,还不容易发现其有向网状发展的趋势。
2) 白色基体上分布着白色的颗粒状物
    此类组织有三种可能:粒状贝氏体、粒状珠光体和回火珠光体。此时同样要根据材料和具体的冷却方式加以判断。若此材料根本不可能发生贝氏体转变,则不会是粒状贝氏体;若是球化退火或等温退火,则可能是粒状珠光体;若回火温度较高达700℃左右,则可能是回火珠光体。因此,要结合热处理工艺,并参照其它组织其进行识别。
3) 回火后的黑色针状物
    回火后的黑色针状物是回火马氏体或贝氏体。要根据回火温度和化学成份,并对针状物进行精细观察,才能作出判定。切忌晃眼一看组织就轻率作出结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0 16: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钢的热处理组织分析判断方法
一、观察方法:
1  观察组织组成物和种类
   钢热处理后,根据热处理种类和材料的不一样,组织组成物可能是一种或多种。如马氏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单一珠光体,单一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铁素体+马氏体+碳化物等等。
    金相观察时,首先要判断被观察组织中有几种组织组成物,是单一组成物,还是两种或多种组成物。
    在组织组成物中,某一组成物可以是单一相,如铁素体或奥氏体等单相;也可以是两相或多相混合组成或化合物,如珠光体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各种碳化物等。
    不同的组成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利用这些特征可以快速的识别:不同的组成物受溶液浸蚀的程度不同,使得其在金相显微镜下具有不同的明暗程度或不同的色彩差;不同组成物形成的先后顺序不一样,其形态也不一样,最先形成的总是从奥氏体晶界开始形核;各组成物形成的原理不一样,形态也有差异。通过这些就可以判别被观察物的组成种类。大多数情况下,能够观察到几种不同明暗程度或几种形态不同的部份,就可以判定有几种组成物。
2  观察形态
   组织组成物的形态是我们判别组成物的极其重要的依据之一。一些特定组织具有极显著的特征,如典型的珠光体具有层片状(或称指纹状)特征,一看就知道是珠光体;羽毛状物是上贝氏体。白色的块状物不是铁素体就是奥氏体,针状物不是马氏体就是下贝氏体等等。
    要观察组织物是片状、针状、块状、颗粒状、条状、网状或者是其它什么形状。还要精细观察是单一相还是复合相。
    在观察中要注意试样的浸蚀程度,只有合理的浸蚀,各种组织才会正确的显现出来,同时,制样也很关键,错误的制样可能导致对组成物的错误判断。由于制样和浸蚀问题,导致的判断错误在新手中屡见不鲜。
    在观察中还要注意,对于观察到的白色或黑色物,不要轻易就认为是一种组成物。对于白色的可能是奥氏体或铁素体,更有可能是碳化物;对于黑色物,可能由于其极其细密,在常规倍数下观察根本无法分开。
3  组成物的分布
   组成物的分布特点是识别组成物的重要根据,不同的组成物具有不同的分布特点,一般是指其分布于母相的晶界或晶内。
    在观察到的组织中,凡是呈网络状分布(不管是封闭网状或是断续网状或略有呈网状的趋势)的都是沿晶界分布,其余的都是分布于晶内。要注意的是,有时沿晶析出物很少时,不易看出是沿晶分布,此时可以缩小放大倍数,观察其分布趋势,从而作出正确判断。当组成物很多时,也不易识别,此时只能根据组织组成物的特征,并辅以其它方法加以识别。
二、理论分析
    理论分析在分析热处理组织时,是不可缺少的。很多组织不利用理论分析就容易得出不正确的结论。理论分析的裨是利用过冷奥氏体的转变原理,结合具体的热处理工艺,对可能出现的组织加以分析判断。
1  分析可能出现的组织组成物
   加热温度在Ac3或Accm以上时,钢完全变成单一奥氏体,若低于上述温度,将出现未溶铁素体或未溶碳化物(平常所说的加热不足)。此两种单相组织在室温下属于稳定组织,因此,冷却时该类组织得以保留而不发生转变,即高温下是什么形态,冷却下来时也是什么形态。
   从钢的C曲线可以看出:钢在冷却时,先发生先共析转变(析出先共析相),再发生共析转变(析出珠光体),接着发生贝氏体和马氏体转变。
   具体发生什么组织转变,以钢的实际冷却速度是如何穿过C曲线的来确定。若冷却时穿过先共析转变区,即发生先共析转变;若同时越过先共析区和共析转变区,就发生先共析转变和共析转变,得到珠光体或珠光体加铁素体或渗碳体组织,就是通常所说的正火、退火工艺;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得到的就是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组织,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淬火所期望得到有组织。总之,冷却时越过几个转变区,就得到相应的组织,区别在于在该区的停留时间,决定在该区域组织转变量的多少。但是,无论在先共析区停留多长时间,都不可能全部转变为先共析产物;同样,对于大多数钢来说,无论怎样快速的穿过马氏体转变区,都不可能全部获得马氏体。因此,结合具体的热处理工艺,可以判定组织组成物;同时,根据组织组成物,可以判定热处理冷却工艺过程。
    因此,金相分析必须要对过冷奥氏体的转变条件以及具体条件下转变产物有清醒的认识。
2  注意成份偏析所导致的转变产物的差异
   钢中的成份偏析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铸件。局部区域的碳含量偏高或偏低、部份合金元素的聚集,都有可能出现反常组织,甚至于出现意想不到的组织。如本版“追求卓越”关于《铸钢热处理后的金相组织》一贴中ZG310-570出现贝氏体类组织就是由于成份偏析所致,因为从理论上说,ZG310-570是不可能发生贝氏体转变的。此时就要会识别贝氏体,同时对贝氏体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否则就会出现不正确的判断。轧制钢中出现的带状组织也是成份偏析的结果。
3  同一形态的组织组成物的识别
   同一形态的组织组成物,由于其得到的方式不一样,其组织是不一样的。
1) 白色的小块状物
    在淬火组织中,出现白色的小块状物,有可能是铁素体,也有可能是碳化物,还有可能是残余奥氏体,甚至几者都有。
    在亚共析碳钢中,出现白色块状物,只能是铁素体或(和)残余奥氏体(若碳含量低于0.4%,只能是铁素体)。但残余奥氏体是过冷奥氏体转变后的剩余产物,因此其只能分布于马氏体针的间隙。铁素体由于形成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分布形态:加热不足形成的未溶铁素体,其分布多呈弥散分布的碎块状;冷却速度不足形成的先共析铁素体,常呈网状或断网状,有时由于数量极少,还不容易发现其有向网状发展的趋势。
2) 白色基体上分布着白色的颗粒状物
    此类组织有三种可能:粒状贝氏体、粒状珠光体和回火珠光体。此时同样要根据材料和具体的冷却方式加以判断。若此材料根本不可能发生贝氏体转变,则不会是粒状贝氏体;若是球化退火或等温退火,则可能是粒状珠光体;若回火温度较高达700℃左右,则可能是回火珠光体。因此,要结合热处理工艺,并参照其它组织其进行识别。
3) 回火后的黑色针状物
    回火后的黑色针状物是回火马氏体或贝氏体。要根据回火温度和化学成份,并对针状物进行精细观察,才能作出判定。切忌晃眼一看组织就轻率作出结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6-11 16:06 , Processed in 0.05820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