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feng 发表于 2009-3-9 23:16:24

引用:当脱碳层的含碳量约为0.7%会进入奥氏体区
看看s点在哪里?呵呵

MYG 发表于 2009-3-10 20:21:47

原帖由 fengfeng 于 2009-3-9 23:16 发表 http://www.rclbbs.com/images/common/back.gif
引用:当脱碳层的含碳量约为0.7%会进入奥氏体区
看看s点在哪里?呵呵

请教,这和S点有什么关系吗?按照那张图,含碳量约为0.7%的加热到800℃进入奥氏体区,有什么疑问吗?

fengfeng 发表于 2009-3-10 20:31:48

楼主客气了,我是说:“当脱碳层的含碳量约为0.7%会进入奥氏体区,但根据那件试样表层碳化物的数量,含碳量显然不会这么低这句话,从它s点来判断,工件表面可能碳0.7都没有”

[ 本帖最后由 fengfeng 于 2009-3-10 20:34 编辑 ]

MYG 发表于 2009-3-10 20:57:42

fengfeng朋友,那一层东西在检验退火脱碳时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不是磨光材。我们讨论的是下面的那些片状珠光体。

fengfeng 发表于 2009-3-10 21:09:09

回MYG:
表层紧贴纯铁素体边缘的片状珠光体的含碳量为多少,大于0.7%?铁素体边缘的片状珠光体和次表层的片状珠光体照片上有何不同?通过对比能够让人得出次表层的含碳量〉0.7%么?另外,由于cr元素的加入,s点左移,从珠光体数量上根本无法准确判断含碳量。
再次:我的看法是,表层的铁素体是退火加热造成的,不是原材料问题。从照片上看,铁素体成柱状晶向自由表面生长,这是典型的加热脱碳,没有经过后续加热。如果经过后续加热,原始柱状晶铁素体将重结晶,变为无方向性的近似等轴晶。
这个判据在陶达天著《金相缺陷检验实例》里有详细论述.........

[ 本帖最后由 fengfeng 于 2009-3-10 21:18 编辑 ]

MYG 发表于 2009-3-12 23:03:01

原帖由 fengfeng 于 2009-3-9 23:16 发表 http://www.rclbbs.com/images/common/back.gif
引用:当脱碳层的含碳量约为0.7%会进入奥氏体区
看看s点在哪里?呵呵
我开始想不通你发这个回复的本意,后来才想明白,你被那个经典的0.77%给误导了!当然,你后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关于表面片状珠光体,我想,既然开了头,就把它说完。

我第一次看到这种类型的试样时,就按书籍上所说评为脱碳层。
后来发现,表面片状较深时会引起拉拔横裂,脱碳层怎么会引起拉拔横裂呢?我产生了疑问。
后来又发现,用球化退火后存在表面片状的盘条生产轴承钢丝,经过一次冷拉+再给晶退火的成品钢丝,表面出现片状减少、球状增加的现象;凡经过数次冷拉+再给晶退火的,绝大多数成品钢丝表面已无片状,脱碳层也大多合格。(待续)

fengfeng 发表于 2009-3-13 09:20:17

回复 50# MYG 的帖子

我先被误导,后来又意识到了,这楼主也能看出来?
过热是因为炉温短时跑温,楼主的想象力真的强大。

canman 发表于 2009-3-13 14:58:33

真是让我惊叹啊,真是浪费了以前用的原装进口ZEISS Axio Observer A1m。
你们的制样真是很好,尤其是裂纹里的水迹都看不见,真是佩服。

cqzxl 发表于 2009-3-13 23:20:33

楼主是哪里的高手哦?能发些贝氏体的图片来看看吗?我认不到贝氏体.

duckie109 发表于 2009-3-14 14:23:15

设备尚可,制样水平没的说了~~~光是那么雪白的铁素体上就能看出功夫了。
赞!

MYG 发表于 2009-3-14 21:21:32

答49#哲哲:我打不出那两个吉,只能用哲代替。规范制样、找准能体现特征的视场、选择合适的放大倍数及亮度、选用合适的滤色镜、熟练运用显微镜的各种功能、注意构图(这很重要)、对焦清晰,拍好后调整亮度和对比度,这些是我拍金相照片的经验。
答53#cqzxl:贝氏体照片论坛上有一些,你可以找找。如有好的,我会上传。若下贝氏体和马氏体混在一起,是很难区分的。

MYG 发表于 2009-3-14 23:24:45

接50#内容

轴承钢丝的原料是热轧盘条,热轧盘条(竖放在炉中)球化退火后上下各取一个样,发现表面存在粗片状的大多位于上部,这可说明粗片状的产生与过热有关,因炉顶温度较高。
至于表面片状在轴承钢丝的加工过程中减少直至全部转变成球状的机理,我的解释是:表面片状在冷拉变形时产生了碎裂等微观缺陷,经再给晶退火转变成球状。
下面的照片是在经过冷拉+再给晶退火的φ5mm轴承钢丝上拍的,从500X照片中可看到表层碳化物大部分已呈球状,同时,大家可判断一下表层碳化物的数量。

说来也巧,因钢丝厂的徒弟有事,而厂里又等着发货,我今天去钢丝厂检验了二批轴承钢丝。有一批φ4.8mm钢丝(原料为φ6.5mm,经二拉二退),共51件,两端取样共计102个试样,其中3件各有1个试样存在类似现象,这3件准备改制成φ3.6mm,我已吩咐他们留样跟踪。技术人员说,这种片状到最后都可消除。

fengfeng 发表于 2009-3-14 23:31:35

接着聊,呵呵
不同的含碳量,有不同的球化温度。
球化就说明表面不脱碳?低碳钢都可以球化。
再结晶温度和原来球化温度会一样么?

duckie109 发表于 2009-3-14 23:37:23

55#:下贝和马氏体混合组织,可以浅腐蚀观测,下贝氏体会呈深色,马氏体浅色。

leomet 发表于 2009-3-17 09:04:35

回复 57# fengfeng 的帖子

李炯輝 金相圖譜 p724 有此例.
主要是外皮進入單相區而晶粒成長, 爐冷生成層片狀珠光体.
輕微脫碳 or / and 稍微過热, 都有可能.

fengfeng 发表于 2009-3-17 11:28:15

回复 59# leomet 的帖子

回复leomet:
轴承钢过热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有局部碳化物长大变成腰果形(大碳化物和小碳化物合并),视场内碳化物大小相差悬殊。加上片状珠光体,就可以定性为过热。通过碳化物的颗粒大小,可以推测炉温的。
论坛里轴承行业出身的比比皆是,我就不弄斧了。
先生是大家,点到为止吧 .......

fengfeng 发表于 2009-3-17 11:32:02

在照片上,我没有看到碳化物的过热特征。

凭空 发表于 2009-3-17 12:45:48

光影处理得很完美,一场视觉盛宴。

MYG 发表于 2009-3-17 21:30:59

答fengfeng

本帖最后由 MYG 于 2019-8-10 13:33 编辑

表面的粗片状珠光体层--经加工后转变成球状珠光体--碳化物无减少现象--脱碳层合格--发货--用户验收合格--制成的钢球无软点,这一过程本身就说明表层无碳的损失。

有些批次的材料,表面的粗片状珠光体层较厚,经加工后转变成球状珠光体--碳化物有减少现象,这应作为脱碳层评定,说明表层有碳的损失,但碳的损失是温度过高(冲温)引起的,并不是原料热轧脱碳的遗传。

轴承钢球化退火后基体组织正常,表层碳化物无减少现象,有时会出现细片状珠光体,书上有关于这种情况的介绍吗?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的产生?
表层碳化物无减少现象,出现细片状珠光体是冷却过快引起的。

fengfeng 发表于 2009-3-17 21:55:46

回复 63# MYG 的帖子

只是讨论:
1.表面的粗片状珠光体层--经加工后转变成球状珠光体--碳化物无减少现象--脱碳层合格--发货--用户验收合格--制成的钢球无软点,这一过程本身就说明表层无碳的损失。
对此:我持不同看法。你二次低温球化后表面球状珠光体说明不了什么。碳低只有剥层分析或用相同原理的方法分析。不同的含碳量有不同的球化温度,二次球化温度低了,表面球化了,说明不了什么,除非表面保护后正火,然后用相同的温度再次球化,如果表面和心部球化程度一致,那么可以证明表面不脱碳,或者脱碳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2.轴承钢球化退火后基体组织正常,表层碳化物无减少现象,有时会出现细片状珠光体,书上有关于这种情况的介绍吗?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的产生?
答:表面出现片状珠光体,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球化温度欠热,此时碳化物成点状,片状的珠光体此时大部分呈细片状,此时可以判断为欠热。
另一种是过热,片状珠光体成粗片状,球状碳化物,大小不均,有的长得很大,有的呈腰子型,这种形状主要是过热,大颗粒碳化物吞并小颗粒碳化物造成,此时可以判为过热。
还有一种就是带状造成,造成局部欠热或过热,而别处正常。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查看完整版本: MYG的金相相册